在醫學院校,不管是教學還是科研工作,潔凈室是必備的實驗條件之一。其中實驗教師以及研究生更是使用潔凈室的主力軍。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教師和研究生對如何正確使用潔凈室還存在很多誤區,本文將從潔凈室的概念、要求、監測方法、使用注意點幾個方面綜合闡述如何正確使用潔凈室。
1、什么是潔凈室
首先高校師生對潔凈室的概念存在誤區,大部分師生都稱之為無菌室,事實上絕對無菌的空間是很難獲得的,更專業的稱呼如題名應該叫“潔凈室”。那什么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潔凈室呢?以下從概念、狀態、氣流形式、分級幾個方面來闡述。同時引申一個問題,潔凈到什么樣的程度才可以符合實驗要求?
潔凈室是對塵粒及微生物污染規定需進行環境控制的房間和區域,其建筑結構、裝備及其使用均具有減少對該區域污染的介入、產生和滯留的功能。其他相關參數如溫度、濕度、壓力也有必要控制。
2、潔凈室的要求
潔凈室等級:潔凈度是指潔凈環境內單位體積空氣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徑懸浮粒子的統計數量來區分的潔凈程度。
根據《中國藥典》(2010)規定,無菌檢查應在環境潔凈度10000級,局部潔凈度100級的單向流空氣區域內或隔離系統中進行,對于醫學院校的生物實驗,如無特殊規定也都按這個要求,也就是通常所見10000級實驗室套100級超凈臺的設計。
3、潔凈室的監測
潔凈室需要控管的項目包括溫度、濕度、靜壓差、風速、微粒、浮游菌、沉降菌等。當然在設計之初還有噪音、光照度、安全、節能等方面的考慮。對于使用者來說使用過程中學會日常監測非常重要,這是保證教學科研工作的前提之一,也有利于在出現異常數據時排查原因。
溫度、濕度、靜壓差、風速是預測試指標,只有這些指標都在規定范圍內,后續三個主測試指標的監測才有意義。溫濕度要求使用者可以自己把握,如無特殊要求時,溫度在18~26℃,相對濕度在45%~65%為宜。潔凈室與非潔凈室之間的靜壓差應>10 Pa;相鄰不同潔凈級別的潔凈室之間的壓差應>0.5 Pa;潔凈區與室外壓差應>12 Pa。單向流凈室實測室內平均風速應大于設計風速,但不應超過15%。以上測試可以通過溫濕度儀、微壓計、風速儀來完成。
懸浮粒子測試可以通過微粒計數儀來完成。監測時首先用面積開根號的方法確定最少采樣點數目,學校生物實驗室都比較小,一般每間3~4個點就夠了,采樣時需注意采樣點在室內均勻分布并盡量避開回風口,采樣管口應正對氣流方向,高度約離地80cm,測試人員應在采樣口的下風側,并盡量減少活動。為保證儀器下次能正常使用,采樣完畢一定啟動儀器的自凈程序。
潔凈室啟用之初應每周監測,如果數據穩定,適當延長周期,但建議至少每3個月監測1次。每次實驗時超凈臺及潔凈室內都應當放置沉降菌平板,相當于一個實驗環境的陰性對照,而對于微生物實驗,尤其是細菌總數,只有在監測數據符合對應等級的潔凈室要求時數據才有效。
4、使用潔凈室的注意事項
嚴格控制進出潔凈室的人員,做好門禁管理,只有有實驗需求的師生方可進入,謝絕一切不必要的參觀。進出實驗室嚴格按照設計路徑。
使用潔凈室之前先打開凈化空氣調節系統和紫外燈,至少運行30 min;實驗相關物品經傳遞窗紫外燈照射30 min后進入實驗室,物品準備齊全,避免實驗過程中反復進出實驗室增加污染幾率;進入潔凈室必須換鞋、更衣、帶好口罩帽子,帽子必須將頭發全部遮住然后風淋進入緩沖區,最后進入實驗室。值得一提的是,使用者如果患有呼吸道疾病或皮膚疾病盡量不要進入潔凈室,以免影響實驗結果。
實驗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避免喧嘩、吵鬧,更不能飲水,吃東西,與實驗不相關的東西不得帶入實驗室。
實驗結束徹底清潔消毒,紫外燈消毒30 mim。師生們需要注意的是紫外燈使用是有壽命的,做好紫外燈使用記錄,如果有紫外燈強度計日常監測那就更好了。
不管是科研還是教學,實驗數據的真實性一直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在潔凈室完成的生物實驗一旦污染自然前功盡棄,對于微生物實驗來說,還可能造成嚴重的結果偏離,影響教學科研質量。